首页 >> 《江南一怪》 >>《江南一怪》连载 >> (一)除暴安良,《水浒传》播种正义 激浊扬清,《西游记》启蒙思想
详细内容

(一)除暴安良,《水浒传》播种正义 激浊扬清,《西游记》启蒙思想

● 烫伤印记
就像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农家的孩子一样,吕尚源生活在一个勤劳但永远受苦的家庭。父亲吕加升长年在外做长工短工。母亲黄玉云在家中也没闲着。从吕尚源懂事起,就记得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豆腐了。昨晚包的粽子还焐在大锅内,散发着阵阵粽叶的清香。母亲每天挑一担豆腐和粽子到离村三十里地的安文镇上去卖。她的豆腐总是又嫩又白,粽子总是又糯又香,成了四乡八村大家喜欢的食品。粽子要焐久,所以每天回家后要包粽到深夜才能下锅;豆腐要新鲜,所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磨豆下锅。从尚源懂事起,他就记得妈妈的眼白永远是红的……
尚源三岁的那年冬天,同往常一样,母亲将他反锁在家中挑着担到镇上去了。她留下一只中碗大的竹壳陶芯的小火炉给小尚源取暖。临走,妈妈亲亲宝贝:宝宝,不是妈妈心狠啊,实在是妈妈没办法……
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冬日。妈妈走后,小尚源蹒跚着在凹凸不平的地上玩耍。天冷,他像往常一样把火炉紧紧地抱在怀里取暖。突然,脚下一绊,他重重地摔倒在地。只见那提在手上的小火炉倒翻了。两块火红的木炭扑面而来……
“源源,源源,宝宝,妈妈回来了……”回家的母亲在门外一边开着锁一边急切地叫着儿子。开了门,妈妈发现儿子倒在地上无声无息如同死了一般。母亲五内俱焚, 几乎晕过去了。她一把抱起孩子,只见尚源左脸下巴颈边已被火烫出了一块三平方厘米余的黑疤。那被细嫩的肉生生熄灭了的黑炭紧紧地粘连在肉上。妈妈急了,一把扯下黑炭,同时也撕下一大块皮肉。“哇……”尚源从昏迷中醒来。
接下来的七天里,妈妈没法再挑担上街卖豆腐了。儿子不停地哭,伤在儿身上,痛在娘心里。她原以为儿子只是颈上烧伤而已,但还不会表达意思的儿子是多么想告诉妈妈啊:我的左臂也烧伤了。
那天,已经七天没好好睡过觉的母亲热了水,打算给尚源洗个澡。当他脱下尚源棉衣时,一下愣住了:幼小的左手臂膊有一块三平方厘米的伤口裸露着。伤口化脓后都已露出骨头。原来,那天的炭火一块从领口落下,顺势掉在了尚源的左手臂的衣袖管内,而扎紧的袖口挡住了火炭……。
……妈妈又一次失声痛哭。
● 牛背上的理想
就像山村满山遍野的松树,没怎么让人操心,却生长得满目青翠。穷人家的孩子命贱。经过几次大难不死的吕尚源在上加坞村和宅口村读完了六年小学。这时,吕家早已添了两个女娃香桂、香春。眼看着吃饭的嘴越来越多,吕加升对尚源说:“小学毕业这点文化在农村也够用了。初中就不读了,啊?!”
吕尚源含着泪水点点头。他是多么想继续读书啊,但家中的情况他也清楚,家中实在没有能力再供养他继续求学。从此,上加坞村多了一个十三岁的放牛娃。
吕家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尚源放牧的这头大黄牛。在放牛的日子里,尚源从同学家中借了很多的古典小说。那时,农村有点文化的人家里总有几本《封神榜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等等故事书。尚源有时就骑在牛背上,边放牧边看书,有时把牛牵到山坡上放牧,就自顾自看起小说来。尽管那些线装的故事书让他这个小学生看得似懂非懂,但他还是很快忘记了失学的痛楚,沉浸在梁山好汉、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当中。每当看到梁山好汉们劫富济贫,路见不平、拔刀相助的情节,他都兴奋得手舞足蹈。他是多么崇拜梁山好汉啊!就这样,日复一日,“行侠仗义”、“除暴安良”的思想,在尚源的幼小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。
吕尚源每天都将看过的故事讲给放学回家的同学听。不知不觉间,他的周围坐满了村里的孩子。他们常常听得如痴如迷。尚源在中间讲着讲着,仿佛自己就是诸葛亮,自己就是孙悟空。他用自己的想象比划着书中的故事,讲得有板有眼。村里的大人见此情景,告诉他父亲:你们尚源是有官相的。在农村,如果说谁家孩子有官相,那可是最大的表扬了。
当然,吕尚源每次讲完故事,总不忘要求已上了初中的同学教他课本知识和作业……他心中有个秘密:明年偷偷去考初中。
日子过得飞快。第二年,到了考初中的时候,尚源瞒着父母,向邻居借了三斤粮票、十万元钱(当时人民币的面值,即后来的十元),偷偷跑到三十里地外的磐安县城安文镇参加考试。当天,邻居告诉尚源父亲,尚源已经去安文应考。一个月后,成绩出来了。吕尚源考得很好。录取通知书发到了家中,父母却只有无奈的叹气,谁叫家里那么穷呢。开学的日子到了。班主任陈钦佩老师左等右等不见吕尚源来报到,急了,赶到吕家。吕尚源见老师来家了,远远地躲在屋后。陈钦佩老师一看吕家的家境,什么也没说就明白了。他做起两位家长的工作:“教这么多年书,我从来没碰到过像尚源这样成绩好的孩子。他是我看到的最有潜质的孩子。我相信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。”
吕加升沉默良久,才十分歉意地说:“陈老师,我们做父母的也希望孩子能读书,但我们实在没有钱啊……”
“你们不让他读书会误了他一辈子的……”。
尚源母亲在灶头后面悄悄地抹着眼泪。
“要不这样吧,我每个月资助五万元,供尚源读完初中,好吧?”陈钦佩老师真诚而焦急地说。
“陈老师,你的钱我们不能要。就凭你这句话,我们再苦也让他去上学!”吕加升站了起来,狠狠地熄灭了手中的土烟,深感重负地说道。
第二天,怀着喜悦和心酸之情的尚源又踏上了求学之路,因为他亲眼看到,为了凑齐他的学费,家里的鸡呀蛋啊都卖了,为了凑钱,母亲将留了多年的发髻都剪下送废品收购站卖了钱……
他永远不会忘记父亲送他上学,到十五里外的深宅村临别时摸着他的头说的话:“你去读书,我们一家就更苦了。”望着面前的青山,读过几年私塾的他脱口而出:“双眉紧锁对青山,不知何日能开颜?”
尚源抬起头,早已是泪眼朦胧:“养育之恩铭心中,报答父母唯求学。”
金华东阳,素有勤学好读之风。以优异成绩考上东阳中学的吕尚源是班里家庭条件最差的,但他的成绩却总是让同学们刮目相看。为了节省几毛钱路费,每次从家里到学校,一百里路程他要走上一整天。尽管脚板打了水泡,但他心里却很开心。他每两个礼拜回家一次。每次都背上十几斤米和满满一袋“博士菜”(注:霉干菜由常绿青菜腌制晒干而成,是浙江农村传统的常备主菜。它有易保存的特点。农村孩子求学住校吃霉干菜。这些苦孩子读书发愤,大多考上大学,还有不少成为博士,成为国家栋梁。所以后来美誉霉干菜为博士菜)。每天七两米不够吃,吕尚源常常饿得心里发慌。后来,他想了一个办法:早上蒸二两稀饭,剩一点留到中午加三两米,蒸出来的饭会多一点……
一眨眼,吕尚源高中快毕业了。这时,尚源两个妹妹也双双小学毕业。吕家实在无法供养三个孩子完成学业。为了孩子读书,吕家成了全镇的贫困户。全镇最破最小的房子就数吕家了。晚饭后,吕加升把孩子叫到面前:“像你们这么大,村里的孩子都赚工分了。爸爸也想让你们继续读书,但家里的条件实在供不起你们三个。想来想去,爸爸和妈妈商量好了,打算你们三个中留一个在家。我们应全家一盘棋……”
说这话的时候,吕加升的心像刀绞一样的难受。他的三个孩子读书都很争气。吕尚源在学校是尖子生,两个女娃在同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总是轮流当第一名。决定谁辍学都于心不忍。
“我是老大,我留下吧!而且我可以挣工分了。”吕尚源拉着两个妹妹的手坚决地说。
“还是我留家里吧,我可以帮妈妈做豆腐包粽子了。哥哥成绩那么好,将来肯定比我有出息。”大妹吕香桂为了顾家带妹妹,推迟了好多年才上小学。
“让哥哥姐姐再读书吧!我可以在家放牛拔猪草。”二妹吕香春也抢着说。
看到孩子们个个懂事,一旁的母亲悄悄抹起了眼泪。
“你们都不要争了。尚源好不容易读到高中快毕业,再读几年就能自立了,让他继续读。老三还小,在家也帮不了什么大忙。我看只有牺牲老二了……”
正当确定老二辍学时,尚源执意自己留下,二妹亦“哇”的一声哭了起来。吕加升知道,老二也想读书啊:“……孩子,爸爸也是没办法啊。将来你可以恨我骂我,但爸爸实在没有能力供养你们三人读书。”他爱怜地把老二揽在怀里。
● 《西游记》是一本“治国秘方”
也许营养不良,吕尚源从小就长得瘦小文弱,总比同龄人矮一截,天天盼着自己长高点,但老天好像总同他作对一样,长到一米六二就再也不肯往高处长了,但他从没有因为身材偏矮而自卑过,在浙师大六六(2)班里,他的文采、风采至今还令同学惦记。
1962年,他考上了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,来到省城杭州。从此,人生求学的路越走越远。
浙师院学风极佳。在六六(2)班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每两周之末,同学们都要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当众宣讲。早就练就一副好口才的吕尚源当然是活跃分子。
“状元,这个周末有什么高论?”下课了,同学陆宣德拦住他。在班里,陆宣德是吕尚源的密友之一。
“在想,在想。”吕尚源很不满意同学叫他外号,但有什么办法呢,尚源——状元,音太接近了。后来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了,全国上下都要破“四旧”。学校里也刮起一阵改名风。原先名字中带“贤、儒、雅……”的大多改成“忠、卫、群”等。借着改名风,吕尚源也为自己换了个字:吕思源。这一字之改,充分表达了自己饮水思源,不忘共产党、不忘毛主席培养教育之恩,不忘父亲母亲的养育之恩的底蕴。尽管名改了,但大学的同学却不买账,至今碰面依旧以“状元、状元”相称。
尽管这个周末班级的演讲规模不大,但却是同学们暗暗较劲的时候。他自然不会马虎。再说,临近毕业,毕业论文也该交了。这几天,他为独出心裁“炮制”毕业论文绞尽脑汁。躺在床上,一个一个选题眼前闪过:“书评《红楼梦》”——不行,红学已众说纷纭,且研究已很深入,难有新观点、新见解;“《水浒传》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”?——也不行,此观点已有定论,毫无新意;《三国演义》的“兵法研究”,其价值自然低于研究《孙子兵法》。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吕思源早已烂熟于心。他想如果自己的毕业论文围绕四大名著写,就应该有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诠释。几经推敲,已否定了三部,留下自然要“攻坚”《西游记》了。他想到了《西游记》孙悟空的狡黠,猪八戒的好色,沙僧的忠厚……形象一个个在头脑中鲜活起来。
迷迷糊糊中,吕思源进入了梦乡。
忽然,吕思源发现脚下全然不是往常的颜色,白云从身边飘过,眼前满目霞光。他感觉自己的身子特别轻,像充满了氢气的布袋。他用手轻轻一划,居然身子忽地腾空而起,又试了试手脚并用,居然可以像在水里一样自由地在空中划行。他觉得很好玩。突然,远处有人叫他。他应声望去,原来是悟空一个人。怪了,不是师徒四人吗?“思源贤弟,想不想与我一并到天庭一走?”这悟空分明猴子一个,却穿了人衣。思源走近悟空,抱手一拱,嘿!这礼节怎么就那么熟?“悟空,你这是往哪儿去,八戒呢?师傅呢?”“嘿!别提了,红孩儿那厮,我告诉他与其父牛魔王有八拜之交,他应叫我叔叔,还我师父,可他就是不买账。那小厮好生厉害,我打他不过,向观音讨个法宝,好去同他对仗。”听悟空说来,好似第四十二回“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”那段。“你却怎得在此?”孙悟空停住脚步,眨了眨眼。“最近想写《西游记》的论文,心里乱得很,咳!”“原来如此,俺老孙告诉你一个秘密,《西游记》通篇均说‘治心’两个字”。“此话怎说?”“心猿意马,我就是人心的化身。别看通篇打打闹闹,神怪鬼蜮,但看透了,都是一个‘治心’。我师傅西天取得的真经,便是治国秘方。言多了,言多了!俺老孙走也!”悟空好生了得,一个筋斗不见了踪影……
醒来,却是南轲一梦。吕思源睁大了眼睛,举起双手,脑子还沉浸在腾云驾雾的梦境中:治国秘方,治国秘方……对了,通篇《西游记》无非是四百年前的吴承恩一个治国的乌托邦?
真是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。吕思源忽然眼前一亮,一看闹钟,正指凌晨1点。他生怕忘却,速披衣下床,铺开稿纸,一气呵成。清晨6点,写下了《“西游记”新论》。后经其夫人蔡文仙在刊发此文前精炼修改并改题为《略论吴承恩创作“西游记”的动机》的论文标题。洋洋洒洒万余字,从吴承恩个人遭遇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到西游记的人物塑造,从“儒、释、道”三教合一思想到封建社会人治现状的统一,最后得出:孙悟空是“人心”的艺术化。“人心如天高”,所以,孙悟空要做“齐天大圣”。玉帝不能收服“人心”,所以,闹了天宫;如来收服了“人心”,所以,孙悟空保唐僧取经。孙悟空由“闹”到“保”的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,说明了一个真理:治国应攻心为上,治心为上,因此,《西游记》是一部艺术化的“治国秘方”。
此论一出,压倒了以前对《西游记》研究的所有观点,开辟了“西学”研究领域的“治国秘方说”的先河。
天亮了,吕思源收拢散了一桌的稿子,穿上球鞋,围着校院跑了起来。几日的阴云一扫而过,他越跑越快。
周末。教室内外围了听众,那时学生没什么课外活动。只要有演讲,不管是不是同班,是不是同级,大家都很喜欢扎堆。讲好了鼓一通掌,讲得不好也乱鼓一气。
“……所以,我认为,通篇《西游记》,注意,我们不应该被那些鬼怪故事所迷惑,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。通篇《西游记》,无非是吴承恩为统治阶级开出的治国秘方。”
“哗……”教室内外掌声一片。
“那天你讲得真好!”低年级的“校花”蔡文仙用很佩服的眼光盯着他,看得吕思源有点不好意思。
“你也听了?”
“是啊!那天我们班好多人都去听了。”蔡文仙顿了顿,“你很有见解。我听你的周末演讲好多次了。难怪人家叫你‘状元’。”
“什么呀,不是那个意思,我现在不是‘状元’了,现在是思源了。校花,今后请多多指教!”
真诚地看着低自己三年的学妹,吕思源把蔡文仙闹了个大红脸。其实,他的才情,已经深深烙在了“校花”的心里,只是他不知而已。
论文提交周舸民老师后,评审的周老师赞叹不已,作了“此文立论很有新意,且逻辑严谨,很有说服力!”建议吕思源謄写几份寄到报刊一试。时逢《红旗》杂志刊发了一篇《用唯物主义研究古典文学》的论文。吕思源认为己文对口,逐投寄了《红旗》杂志。半月后,《红旗》杂志复函建议:“改投《光明日报》”。吕思源即向《光明日报》投稿。没想到,1966年的5月30日《光明日报》来函:“吕思源同学:寄去论文清样一份,请查收。文章观点很新,符合当前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古典文学的精神。本报拟于近日刊用。”
吕思源论文被《光明日报》选用的消息不胫而走。老师、同学纷纷向他祝贺。几个“死党”非要吕思源请客不可。在那个年代,被国家级报纸刊用文章可不是一件小事。吕思源借了十元钱请一帮“死党”撮了一顿。

可天有不测风云。6月2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北大聂元梓的大字报。“文化大革命”铺天盖地而来……吕思源的《略论吴承恩创作“西游记”的动机》亦像孙悟空被“五行山”压住一样搁了下来。十七年后,此文被《齐鲁学刊》的《古典文学》专刊全文刊登。1987年,《前进》杂志又转发了此文。此文,不仅是吕思源文才的表露,而且是其思想的表露那是后话。 


联系电话
更多
联系方式
更多
联系方式
更多
  • 联系地址

    联系地址

    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376号龙都大厦主楼705室

关注博客

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