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《江南一怪》 >>《江南一怪》连载 >> 文章(二)论杜甫对绝句的创新
详细内容

文章(二)论杜甫对绝句的创新

诗圣杜甫,其古诗、律诗的成就已世有定论,唯对其绝句却一直毁誉不一。如明人胡应麟就认为:“少陵不甚工绝句”(《诗薮》),而清人李重华则说,“杜老七绝,欲与诸家分道扬镳,故尔别开异径。独其情怀,最得诗人雅趣”(《贞一斋诗说》)。一贬一褒,势若冰炭。对此,我们试抒管见,褒贬迥异,盖出于对“创新”看法的分歧,而杜老的绝句正是创新之作,其影响是积极的,应予充分肯定。

古往今来,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,肯定是创新之作。文学作品,唯有创新,才能经得起不断发展的社会检验,才能恒古生辉。杜老绝句之所以能至今流传,其生命力就在于从题材、风格、形式、语言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创新。杜老绝句的创新客观表现在如下方面:

1、“以事入诗”,开拓了绝句的题材疆域。

明人胡震亨在他的《唐音癸签》中说:“以事入诗,自杜少陵始。”这话就泛指“诗”显然有违历史真实。在唐代以前,已出现了象《孔雀东南飞》、《陌上桑》等“以事入诗”的叙事长诗;在杜老之前,已出现了不少“以事入诗”的长律诗;唯独将叙事议论入绝句,还是罕见。因为绝句诗体短小,文字有限,要叙事,要议论,要从深度和广度去反映社会生活,显然不易。这就出现了一个根本问题——文艺如何适应时代需要,如何顺应文学发展的本身规律。况且,时至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,迫切要求文学作品反映这光怪陆离的社会内容。这样,“绝句”与社会的需要,成了尖锐的矛盾,也就是说,时代对绝句提出了“创新”的要求。这也是时代赋予当时诗人的艰巨任务。

要完成这一任务,既要有超人的胆略,又得具备卓绝的才华。诗圣杜老就以其独具的慧眼,横溢的才华,特有的思想境界,知难而进,顺应了时代的要求。他首先在绝句的题材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尝试。他把“安史之乱”后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忧患困苦、流离颠沛的生活经历写入自己的诗中,其中有不少写入了绝句中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,他爱咏国家大事,在他的一百三十七首绝句中,专咏国事的就有三十余首,占四分之一。这是唐代任何诗人难与伦比的。其中的《三绝句》简直可作史书补缺:

前年渝州杀刺史,今年开州杀刺史。

群盗相随剧虎狼,食人更肯留妻子。

这第一首写了四川省渝州(今重庆)、开州(今开县)地方军阀戕杀文官及其家属的残暴罪行,直骂“群盗”,声色俱厉,至今犹如闻其声历其境。

二十一家同入蜀,惟残一人出骆谷。

自说二女啮臂时,回头却向秦云哭。

这第二首写了永泰元年九月,党项羌、吐谷浑、叶藩、回纥联合入侵奉天(今陕西乾县)、蓝屋(今陕西周至县)等地,人民逃难到四川时的悲惨遭遇。末句咬着臂肉诀别的哭声,凄凉绝伦,令人不堪卒读。

殿前兵马虽骁雄,纵暴略与羌浑同。

闻道杀人汉水上,妇女多在官军中。

这第三首写“殿前兵马”(中央禁卫军)奸淫杀掠的罪行与异族入殿毫无二致。“骁雄”两字,实在是对“官军”的莫大讽刺,他们无能御寇,却有力扰民。当时官军凶残、民生多艰的历史事实,历历在目。《三绝句》虽寥寥八十四字,却可与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媲美。

再看杜老于广德二年在成都作的《黄河二首》:

黄河北岸海西军,椎鼓鸣钟天下闻。

铁马长鸣不知数,胡人高鼻动成群。

黄河南岸是吾蜀,欲须供给家无粟。

愿驱众庶戴君王,混一车书弃金玉。

这两首绝句是作者代表“吾蜀”人民发出的呼吁:看黄河北岸原是“椎鼓鸣钟天下闻”的官军戍守的,现在却被个仆固怀恩等的叶蕃、回纥兵所占领,可见官军貌似强大却不堪一战;而黄河南岸的蜀地百姓,虽无粟作军需,但“愿驱众庶”勤王卫国。这既反映了杜甫本人的思想,也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。最后,杜老希望皇上不要过于重视私人的库藏和享受,而应以“弃金玉”的精神,爱民惜财,减轻人民负担,以达到上下同心,“混一车书”统一中国的目的。这只共有五十六字的两首绝句,既写出了黄河北岸沦陷的景况,又写出了蜀地人民勤王保国的决心,也写出了对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劝谏,简直成了“史”(诗史)、“书”(勤王书)、“表”(劝谏表)的有机整体。绝句能达到如此大的内涵,能这样有深度有广度地反映社会生活,与其同时辈流,若李白、王维、王昌龄、李颀、高适、岑参等居“正宗”地位的绝句比,既别是一格,又胜之远矣。无怪杨伦曰:“笔力横绝,此等绝句,亦非他人所能有。”这也正是杜老绝句的创新之功。

此外,杜甫还将玄宗、肃宗、代宗三代的社会面貌,齐赵陇蜀荆楚各地的风土人情,以及帝王将相、农夫渔父等各阶层的生活状况,都写入绝句,简直成了社会生活的艺术万花筒,应有尽有。因此,我们可以这样说:以事入绝是杜老创新独步,而且这个创新事先注重其题材的开拓,从内容上挖掘,这正好抓在关键上,是创新成功之本。

2、“迥异常调”,冲破绝句“含蓄”风格的狭隘界限。

明胡应麟说:“绝句最贵含蓄。”清沈德潜亦说:“(绝句)以语近情遥,含吐不露为主。只眼前景,口头语,而有弦外音,味外味,使人神远。”(《说诗晬语》)。这对杜甫以前的绝句,或与杜甫同时,号称“正宗”绝句的评价,是十分正确的。事实上,从绝句形式问世发展到盛唐,就已形成“含吐不露”的传统风格,并以此为佳,反之为劣。但这“含蓄”风格是具有十分危险的狭隘性的。若一成不变,绝句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,也不符合文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。杜老为了适应这些需要,冲破单纯“含蓄”的蕃蓠,在绝句风格方面又作了大胆的创新,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主题,创作了各种风格的绝句。

(1)、直露型的绝句:前述的《三绝句》、《黄河二首》,作者感情直泻,态度鲜明,毫不含糊。又如《解闷十二首》中的第十二首:

侧生野岸及江蒲,不熟丹宫满玉壶。

云壑布衣鲐背飞,劳人害马翠眉须。

这是对玄宗的重失轻才,劳人害物行为的直接抨击,是杜老满腔忧国之情的竭力喷发。杜老伤明皇以贵妃肇祸,忧人君之不醒,故大声疾呼,希冀废除贡献荔枝之弊政,急苏民困,以问社稷。这又怎能用“含蓄”之风来表达呢?

更为明显的是,还可以看《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》:

禄山作逆降天诛,更有思明亦已无。

汹汹人寰犹不定,时时战斗欲何须。

(其一)

元凶首逆诛灭,固然可喜可贺,然而,诸镇反叛企图尚存,动乱危机仍在。杜老为此厉声警告:首恶已除,几个小丑还想干什么?!其声其情,正如《杜诗镜铨》所评述的:“大声唤醒群迷,一言带十斗血泪。”

英雄见事若通神,圣哲为心小一身。

燕赵休矜出佳丽,宫闱不拟选才人。

(其六)

此绝对代宗既颂赞又规劝,并警告诸镇勿逢迎取宠,酿造新祸,其言真切直率,胸襟坦荡。

十二年来多战场,天威已息阵堂堂。

神灵汉代中兴主,功业汾阳异姓王。

(其十二)

此绝总结了战争。既颂皇上天威,又赞主帅功绩,恩情直露,如江河之泻。至今思之,仍觉豁达。

(2)沉郁型的绝句:先看《归雁》:

东来千里客,乱定几年归。

肠断江城雁,高高至北飞。

因战祸而久居他乡的诗人,眼望大雁北返,归乡之思油然产生。大雁尚能年年按时返巢,而自己又能归故里于何年何月?归心似箭,却又无可奈何。满腹的愁绪,被写得沉郁悲怆,令人感伤。

再看《绝句漫兴九首》:

手种桃李非无主,

野老墙低还是家。

恰似春风相欺得,

夜来吹折数枝花。

(其二)

入川后的杜甫,穷途潦倒,愁思深切,已到了“恒饥稚子色凄凉”的地步。贫困如此,却还要折损我的花枝,春风也竟好像趁机欺人似的!诗句写得深沉郁伤,满腹不可名状的愁怨,隐寓着对奸权欺主凌人之愤和自己的身世之叹。我们于今吟之,尚有压抑之感。

(3)哲理型的绝句:《戏为六绝句》中:

杨王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为休。

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

(其二)

杜老针对时人对“初唐四杰”的无端嘲笑,站在时代的高处,充分肯定了杨王卢骆文学创作生命力的强大,指出了“嘲笑者”被历史洪流淘汰的必然趋势。诗中用“江河不废”来揭示客观存在决不为主观意志所转移的真理。诗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性,堪称“哲理诗化”的典范。

(4)含蓄型的绝句:杜老绝句,对于“含蓄的传统风格是既不受限制,又不轻易抛弃的。在具体内容需要采用“含蓄”风格来表现主题时,他是仍能匠心独具地加以运用的。《赠花卿》就是明显一例。

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。

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?

“花卿”者,就是成者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。此人曾因参加平定梓州刺史段璋的叛乱而攫有赫赫战功。他因此恃功而骄,不仅大肆掠夺过东蜀一带,而且还竟然享用天子专用的乐章,足见其专横跋扈,不可一世。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,赠之诗句如果稍有不慎,则意外之举实在难以预料。然而,对朋友的不是,杜老是不愿意保持缄默的,他要用巧妙的言辞去规劝朋友。杜老赠诗就借赞其歌曲的美妙,表达了自己的讽谏之意。诗中用“日纷纷”隐喻花卿经常纵欲过度,不理军政事务;“此曲只应天上有”暗指他使用天子乐章不合身份;“人间能得几回闻”指出他若不改弦换辙,则惨祸将至矣。此诗语言典丽,诗意含蓄,最得历来诗评家的赞赏。正如明人焦竑所评:“花卿恃功骄姿,杜公讥之,而含蓄不露,有讽人‘言者无罪闻者足戒’之旨。”

由于杜老对绝句的刻意创新,其风格的多样化是其他诗人所莫及的。诚如胡应麟所说:“杜诗正而变,大而能化,化而不失本调,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,故绝不可及。”

3、创造绝句组诗,使绝句形式更适应反映复杂内容的需要。

在中国文学史上,组诗的形式是早已有之的。晋宋易代之际,就有阮籍的《咏怀诗》八十二首,左思的《咏史》八首,鲍照的《拟行路难》六首,庾信的《拟咏怀》二十七首等;到初唐时则有陈子昂的《感遇三十八首》等等。但这些组诗均不是绝句组诗。直至盛唐,是李白、王昌龄、杜甫等借鉴前人的组诗形式,才创造绝句组诗这一新形式。

绝句组诗形式的出现,杜老既是其中的开创人,又是成功的实践者。他用绝句组诗形式来表现重大题材,表达复杂感情,甚至用来论诗,用于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都无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收到卓著效果。前述的《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》,从写叛逆的诛灭到全国的统一,对整个事件的始末作了完整系统的描述。一首一个重点,点点相联,有条有理,一气呵成,充分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;而且亦叙、亦议、亦抒情,做到了三者结合熔铸一体。这正是单绝句所无法做到的。例如《戏为六绝句》,就是杜老运用绝句组诗形式论诗的成功范例。这六首绝句,论诗层层推进,出句步步深入,力排众议,自成一家,足压名家论诗的长篇巨著。杜老以此力篇,打破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“以文论诗”的单一化传统,开创了“以诗论诗”的先河。

4、运用方言口语,使绝句人民化。

以方言口语入诗,早在《楚辞》时就已有这方面的尝试,在唐代也绝非杜甫一人。但以方言口语入绝句,则应首推杜老。他以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为誓,既向前人作品学习借鉴,又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,兼收并蓄,从而形成自己绝句特有的语言风格。这也正是杜老创新的可贵之处。胡应麟说:“老杜用字入化者,古今独步。”虽然指的是杜老的七律,然而其绝句的用语之功又何尝不如此呢?看那《绝句漫兴九首》其一:

眼见客愁愁不醒,无赖春色到江亭。

即造花开深造次,便教莺语太丁宁。

这四句诗,以前曾有人为之稍加了几个字,一首绝句便可成为白话散文。

门外鸬鹚去不来,沙头忽见眼相猜。

自今已后知人意,一日须来一百回。

这样的诗句,即使我们读起来,也觉语言通俗,浅近易懂,简直是现代白话诗了。还有那“梅熟许同朱老喫”(《绝句四首》其一)中的“喫”字,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中的“个”字,都是当时人(也是我们今人)的口语。《碧溪诗话》就曾斥之数物以“个”,谓食为“喫”,甚近鄙俗,独杜屡用。骂声的反面,却正反映出杜老敢于“屡用”被历代文人骚客视为“鄙俗”的人民口语的可贵精神。至于杜老对方言俗语的大胆探索,对俚词、叠词的大量运用,这里就不再例举了。

概而言之,杜甫对绝句的创新是客观存在。历代评家评之“贬多褒少”者,实系以传统观点为己见者多,把“革新”、“创新”视为“旁门左道”之故也。其实,不革新,时代何以前进?不创新,文学何以发展?“革新”、“创新”者均是时代的勇儿,其功绩是永存的。


联系电话
更多
联系方式
更多
联系方式
更多
  • 联系地址

    联系地址

    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376号龙都大厦主楼705室

关注博客

关注公众号